10月26日,据经济观察网报道,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国发【2023】14号文),近期已传达到各城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属机构。
国发【2023】14号文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保障对象和标准、配售和管理、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具体执行办法由各地城市政府制定。
最关键的是,“14号文”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新房改方案 推动房地产业转型
这其实和前些年,喊出的"高端有市场 中端有支持 低端有保障"有相似的定调,只不过,这次明确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未来,商品房定位多半是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而让工薪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地方会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
300万以上城区人口城市率先探索 包含西安等30多个城市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为了防止出现“大干快上”、盲目建设等现象,“14号文”强调稳慎有序、以需定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率先探索实践,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加快推进,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做好政策和项目储备。”
2022年10月,媒体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其中,城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共35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南宁、石家庄、厦门、太原、苏州、贵阳、合肥、乌鲁木齐、宁波、无锡、福州、长春、南昌、常州。
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
据中房网报道,10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回应关于房地产问题时表示,大家都很关注房地产的发展状况和恢复情况。房地产确实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产业链条比较长,所以对经济的增长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房地产经济和发展问题,盛来运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认识到房地产的调整是有利于房地产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我国房地产从2003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开始,到2020年,将近20年时间,房地产持续保持高增长。告诉大家几个数据,从2003年到2020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9.9%,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0.8%,商品房销售金额年均增长20.3%,这三个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来,从2003年到2020年,房地产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所以,有一些学者说,中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走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所以,房地产持续高速扩张,为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房地产也像其他产业一样,不可能持续保持高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出现这种调整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调整是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结构优化,尤其是有利于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以现在的调整是有利于后期的发展。
第二,房地产持续高质量发展,还是有很强的支撑的。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讲,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均GDP刚刚超过1.2万美元,而且我们的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统计是65.2%,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才47.7%。所以,城镇化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是较大的。另外,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的房子虽然总量已经达到400亿平方米左右,但是结构上看中小户型偏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住房的改善性需求潜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些基本面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所以不能说房地产一调整,大家就觉得没底,这是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
结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发言,和此次《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能够看出,未来,商品住房的趋势就是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
正如万科郁亮所言,他用跑马拉松来作为比喻,把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状态比作马拉松的“撞墙”阶段, “熬过去就能跑下去了”。这一过程在经济上为“新旧动能转换”,在房地产行业则意味着从过去简单的规模发展转换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
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优胜劣汰的调整阶段,房企也在往“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比如优化产品设计等等。
大浪淘沙,就看谁能够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