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期望算法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8-26
播报编辑对EM算法的研究起源于统计学的误差分析(erroranalysis)问题。1886年,美国数学家SimonNewcomb在使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MixtureModel,GMM)解释观测误差的长尾效应时提出了类似EM算法的迭代求解技术[7]。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Lik
播报
编辑
对EM算法的研究起源于统计学的误差分析(error analysis)问题。1886年,美国数学家Simon Newcomb在使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解释观测误差的长尾效应时提出了类似EM算法的迭代求解技术 [7]。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方法出现后,英国学者Anderson McKendrick在1926年发展了Newcomb的理论并在医学样本中进行了应用 [8]。1956年,Michael Healy和Michael Westmacott提出了统计学试验中估计缺失数据的迭代方法 [9],该方法被认为是EM算法的一个特例 [2]。1970年,B. J. N. Blight使用MLE对指数族分布的I型删失数据(Type I censored data)进行了讨论 [10]。Rolf Sundberg在1971至1974年进一步发展了指数族分布样本的MLE并给出了迭代计算的完整推导 [11-12]
EM算法的正式提出来自美国数学家Arthur Dempster、Nan Laird和Donald Rubin,其在1977年发表的研究对先前出现的作为特例的EM算法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标准算法的计算步骤,EM算法也由此被称为Dempster-Laird-Rubin算法 [1-2]。1983年,美国数学家吴建福(C.F. Jeff Wu)给出了EM算法在指数族分布以外的收敛性证明 [4]
此外,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对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的研究中,Leonard E. Baum提出的基于MLE的HMM参数估计方法,即Baum-Welch算法(Baum-Welch algorithm)也是EM算法的特例之一 [6] [13-14]
播报
编辑
EM算法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理论的优化算法。给定相互独立的观测数据
,和包含隐变量
、参数
的概率模型
,根据MLE理论,
的最优单点估计在模型的似然取极大值时给出:
。考虑隐变量,模型的似然有如下展开 [3] [15]
隐变量可以表示缺失数据,或概率模型中任何无法直接观测的随机变量,式中第一行是隐变量为连续变量的情形,第二行是隐变量为离散变量的情形,积分/求和的部分也被称为
的联合似然(joint liklihood)。不失一般性,这里按离散变量为例进行说明。由MLE的一般方法,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后可得 [3]
上述展开考虑了观测数据的相互独立性。引入与隐变量有关的概率分布
,即隐分布(可认为隐分布是隐变量对观测数据的后验,参见标准算法的E步推导),由Jensen不等式,观测数据的对数似然有如下不等关系 [3]
使不等式右侧取全局极大值时,所得到的
至少使不等式左侧取局部极大值。因此,将不等式右侧表示为
后,EM算法有如下求解目标 [3]
式中的
等效于MM算法(Minorize-Maximization algorithm)中的代理函数(surrogate function),是MLE优化问题的下限,EM算法通过最大化代理函数逼近对数似然的极大值。
播报
编辑
计算框架
EM的计算框架:对数似然(蓝),E步(绿),M步(实心点) [16]
EM标准算法是一组迭代计算,迭代分为两部分,即E步和M步,其中E步“固定”前一次迭代的
,求解
使
取极大值;M步使用
求解
使
取极大值。EM算法在初始化模型参数后开始迭代,迭代中E步和M步交替进行。由于EM算法的收敛性仅能确保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最优 [3-4]。因此通常对EM算法进行随机初始化并多次运行,选择对数似然最大的迭代输出结果 [3]。以下给出EM算法E步和M步的推导。
1. E步(Expectation-step, E-step)
由EM算法的求解目标可知,E步有如下优化问题 [3]
考虑先前的不等关系,这里首先对
进行展开 [3]
注意到,推导上式时考虑了:
。由贝叶斯定理(Bayes' theorem),上式可化为 [3]
E步:优化代理损失(左),原优化目标(右) [15]
式中
为Kullback-Leibler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KL)或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
表示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即由Jensen不等式得到的代理函数等价于隐分布的自由能。求解
的极大值等价于求解隐分布自由能的极大值,即隐分布对隐变量后验
的KL散度的极小值。由KL散度的性质可知,其极小值在两个概率分布相等时取得,因此当
时,
取极大值,对EM算法的第
次迭代,E步有如下计算 [3] [17]
2. M步(Maximization step, M-step)
在E步的基础上,M步求解模型参数使
取极大值。该极值问题的必要条件是
[3]
式中
表示联合似然
对隐分布
数学期望。在
凸函数时(例如隐变量和观测服从指数族分布),上述推导也是充分的 [3]。由此得到M步的计算:
计算步骤
将统计模型带入EM算法的计算框架即可得到其计算步骤。这里以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为例进行说明。由GMM的一般定义可知,其似然和参数有如下表示 [3] [5]
根据学习数据的维度,式中
表示均值为
,方差/协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联合正态分布。
为正态分布的混合比例,
为参与混合的分布总数。定义与观测数据有关的隐变量:
,令隐分布
表示GMM聚类的软指定(soft assignment),即每个数据来源于第
个分布的概率,则隐变量有离散取值
将上述内容带入EM算法的计算框架后,E步有如下展开 [17]
GMM中有:
,因此E步的计算步骤为:
M步通过E步输出的隐变量后验计算模型参数,在GMM中,M步计算框架的优化问题有如下表示 [17]
不失一般性,带入单变量正态分布的解析形式后对模型参数求偏导数可得M步的计算步骤 [17]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这里给出一个在Python 3环境使用EM算法求解GMM的编程实现:
#?导入模块 import?numpy?as?np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from?scipy.stats?import?multivariate_normal #?构建测试数据 N?=?200;?pi1?=?np.array([0.6,?0.3,?0.1]) mu1?=?np.array([[0,4],?[-2,0],?[3,-3]]) sigma1?=?np.array([[[3,0],[0,0.5]],?[[1,0],[0,2]],?[[.5,0],[0,.5]]]) gen?=?[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sigma,?int(pi*N))?for?mu,?sigma,?pi?in?zip(mu1,?sigma1,?pi1)] X?=?np.concatenate(gen) #?初始化:?mu,?sigma,?pi?=?均值,?协方差矩阵,?混合系数 theta?=?{};?param?=?{} theta['pi']?=?[1/3,?1/3,?1/3]#?均匀初始化 theta['mu']?=?np.random.random((3,?2))?#?随机初始化 theta['sigma']?=?np.array([np.eye(2)]*3)?#?初始化为单位正定矩阵 param['k']?=?len(pi1);?param['N']?=?X.shape[0];?param['dim']?=?X.shape[1] #?定义函数 def?GMM_component(X,?theta,?c): ''' 由联合正态分布计算GMM的单个成员 ''' return?theta['pi'][c]*multivariate_normal(theta['mu'][c],?theta['sigma'][c,?...]).pdf(X) def?E_step(theta,?param): ''' E步:更新隐变量概率分布q(Z)。 ''' q?=?np.zeros((param['k'],?param['N'])) for?i?in?range(param['k']): q[i,?:]?=?GMM_component(X,?theta,?i) q?/=?q.sum(axis=0) return?q def?M_step(X,?q,?theta,?param): ''' M步:使用q(Z)更新GMM参数。 ''' pi_temp?=?q.sum(axis=1);?pi_temp?/=?param['N']?#?计算pi mu_temp?=?q.dot(X);?mu_temp?/=?q.sum(axis=1)[:,?None]?#?计算mu sigma_temp?=?np.zeros((param['k'],?param['dim'],?param['dim'])) for?i?in?range(param['k']): ys?=?X?-?mu_temp[i,?:] sigma_temp[i]?=?np.sum(q[i,?:,?None,?None]*np.matmul(ys[...,?None],?ys[:,?None,?:]),?axis=0) sigma_temp?/=?np.sum(q,?axis=1)[:,?None,?None]?#?计算sigma theta['pi']?=?pi_temp;?theta['mu']?=?mu_temp;?theta['sigma']?=?sigma_temp return?theta def?likelihood(X,?theta): ''' 计算GMM的对数似然。 ''' ll?=?0 for?i?in?range(param['k']): ll?+=?GMM_component(X,?theta,?i) ll?=?np.log(ll).sum() return?ll def?EM_GMM(X,?theta,?param,?eps=1e-5,?max_iter=1000): ''' 高斯混合模型的EM算法求解 theta:?GMM模型参数;?param:?其它系数;?eps:?计算精度;?max_iter:?最大迭代次数 返回对数似然和参数theta,theta是包含pi、mu、sigma的Python字典 ''' ll_old?=?0 for?i?in?range(max_iter): #?E-step q?=?E_step(theta,?param) #?M-step theta?=?M_step(X,?q,?theta,?param) ll_new?=?likelihood(X,?theta) if?np.abs(ll_new?-?ll_old)?<?eps: break; else: ll_old?=?ll_new return?ll_new,?theta #?EM算法求解GMM,最大迭代次数为1e5 ll,?theta2?=?EM_GMM(X,?theta,?param,?max_iter=10000) #?由theta计算联合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 L?=?100;?Xlim?=?[-6,?6];?Ylim?=?[-6,?6] XGrid,?YGrid?=?np.meshgrid(np.linspace(Xlim[0],?Xlim[1],?L),?np.linspace(Ylim[0],?Ylim[1],?L)) Xout?=?np.vstack([XGrid.ravel(),?YGrid.ravel()]).T MVN?=?np.zeros(L*L) for?i?in?range(param['k']): MVN?+=?GMM_component(Xout,?theta,?i) MVN?=?MVN.reshape((L,?L)) #?绘制结果 plt.plot(X[:,?0],?X[:,?1],?'x',?c='gray',?zorder=1) plt.contour(XGrid,?YGrid,?MVN,?5,?colors=('k',),?linewidths=(2,))
基于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的EM算法
在MLE理论下,EM算法仅能给出模型参数
的单点估计,引入贝叶斯推断方法后,EM算法能够给出模型参数的后验(posterior)分布避免过度拟合,其中常见的例子是极大后验估计(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 MAP)的EM算法 [2] [18]。MAP-EM在标准EM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模型参数的先验(prior):
,此时MAP-EM的优化目标由模型的似然转变为后验,其离散形式可表示为 [18]
类比标准EM算法,考虑隐分布
后,由Jensen不等式可得到对数后验的代理函数,即隐变量的自由能 [18]
由此可得MAP-EM的迭代步骤:
MAP-EM在Dempster et al. (1977)就已被提出 [1],但不同于标准EM,MAP-EM的隐分布
是隐变量和模型参数的联合分布,其对应的隐变量后验
往往没有解析形式。在贝叶斯体系下,求解该隐变量后验的方法包括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和变分贝叶斯估计(Variational Bayesian Inference, VBI),对前者,可证明由MCMC求解的MAP-EM等价于吉布斯采样(Gibbs sampling)算法 [19];对后者,由VBI求解的MAP-EM被称为变分贝叶斯EM算法(Variational Bayesian EM algorithm, VBEM) [3] [18]
VBEM使用平均场理论(Mean Field Theory, MFT)将隐分布近似为其在各个维度上分布的乘积:
并由此得到以下迭代步骤 [2]
使用VBEM的常见例子是语言建模问题中的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3]
EM梯度算法(EM gradient algorithm)和广义EM算法(Generalized EM algorithm, GEM)
EM算法的M步通过计算偏导数求解代理函数的极大值,EM梯度算法(EM gradient algorithm)将该过程替换为牛顿迭代法(Newton-Raphson method)以加速迭代收敛 [2] [20]。更进一步地,当代理函数
不是凸函数或无法有效地对
求解极大值时,可以使用广义EM算法(GEM)。GEM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在M步使用非线性优化策略,例如共轭梯度算法(conjugate gradients algorithm) [21],二是将原M步的求导计算分解为多个条件极值问题逐个计算模型参数,后者也被称为最大条件期望算法(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 algorithm, ECM) [15]
EM算法的E步也可以按ECM的方法分解为条件极值问题,由先前推导可知,E步的优化问题仅有一个全局极大值,即隐分布
,因此在E步将MLE的优化目标:联合似然
对观测样本按因子展开并对每个展开分别使用EM算法,可以得到同样的优化结果。对于M步,如果观测样本来自指数族分布,则M步也可以在每次迭代仅对有限个样本的展开进行。在指数族问题中使用EM算法的上述推广,可以避免在迭代中反复处理整个观测样本集,降低计算开销 [15] [22]
α-EM算法(α-EM algorithm)
α-EM算法是对标准算法的隐变量概率分布引入权重系数
的改进版本。标准的EM算法是α-EM算法在
时的特例。给定恰当的超参数
,α-EM能够比标准EM算法更快收敛。有研究将α-EM算法应用于神经网络的概率学习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估计 [23-24]
播报
编辑
收敛性与稳定性:EM算法必然收敛于对数似然的局部极大值或鞍点(saddle point),其证明考虑如下不等关系 [3]
由上式可知EM算法得到的对数似然是单调递增的,即从
次迭代到
次迭代,EM算法至少能维持当前的优化结果,不会向极大值的相反方向运动,因此EM算法具有数值稳定性(numerical stablility)。上述不等关系也被用于EM算法迭代终止的判定,给定计算精度
,当
时迭代结束。EM算法收敛性的具体证明参见Wu (1983) [4]
计算复杂度:在E步具有解析形式时,EM算法是一个计算复杂度和存储开销都很低的算法,可以在很小的计算资源下完成计算 [2]。在E步不具有解析形式或使用MAP-EM时,EM算法需要结合其它数值方法,例如变分贝叶斯估计或MCMC对隐变量的后验分布进行估计,此时的计算开销取决于问题本身 [2-3]
与其它算法的比较:相比于梯度算法,例如牛顿迭代法和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EM算法的优势是其求解框架可以加入求解目标的额外约束,例如在高斯混合模型的例子中,EM算法在求解协方差时可以确保每次迭代的结果都是正定矩阵 [3]。EM算法的不足在于其会陷入局部最优,在高维数据的问题中,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可能有很大差异 [2]
播报
编辑
EM算法及其改进版本被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参数求解,常见的例子包括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5]、概率主成份分析(probabilist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25]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 [6]等非监督学习算法。EM算法可以给出隐变量,即缺失数据的后验
,因此在缺失数据问题(incomplete-data probelm)中有应用 [1-2]

平台注册入口